好文章阅读_散文随笔_经典好文章推荐
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:“如果上天给你一次机会,让你和已经过去的恋人重新在一起,你会愿意么?”
我以为大多数人都会为了那些曾经错过的爱情,和多年来一直挂念于心的遗憾,表示他们愿意重归于好,结果却恰好相反。
大部分人的回答,都是不愿意。
破碎的东西,再次拼凑完整,也不可能是原来的样子。就像和好后的情侣,他们之于彼此,好比曾经很爱吃,但不小心掉到地上的一块面包。
就算你重新将它捡了起来,可是它已经脏了。你百般劝说自己,却终是无法下口。
爱情这种东西就是这样,百分之九十九的人,分开后的破镜重圆,都是在重蹈覆辙。
令你伤心的人,不会因为分开过一次,就不再让你伤心。曾抛弃过你的人,也难保不会做出第二次这样的抉择。
掉了的东西就不要捡了,路过的风景也不要再回头看了,失去的人也别再纠缠了。
有些人,一转身,就注定是一辈子不再相见。即使内心里还残留这对另一人的情感,再喜欢,也不要回头了,毕竟只有洒脱的人才会被记得久一些。
恋恋不舍的人反而容易被轻视。
在爱情的世界里,哪怕是你们曾经的感情再深刻,再难忘。只要破碎了,就已经是无法挽回的结局。
一份感情破裂,终究不复当初,一切都在变,你能做的,唯有给这段感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就算心里总有一道疤,也不必纠着伤心往事不放手。
电影《推拿》里说:”对面走过来一个人,撞上了叫做爱情;对面开过来一辆车,撞上了叫做车祸。可惜车与车总是撞,人与人却总是让。”
人生总是这样,每秒钟都有人在一起,也有人分开。也许这一刻还在说着喜欢你,下一刻就分道扬镳,永不相见。
看多了离合悲欢,就总要习惯一些突如其来的不告而别。
比如那些洒了的牛奶,过期的面包,丢失的钱包,以及走散了的爱人。当他们从你手心脱离的时候,就已经该去放手了。
人总要学会去坚强,去释怀。在一段感情失意过后,还是要去整理自己的生活,只有丢掉那些不会再穿的衣服和鞋子,丢弃那些不会再看的过期报纸,以及放弃那些不再属于你的感情,不再爱你的人。
生活才不至于被杂乱的事情包围,清理掉不合时宜的垃圾,才能走出这片空地,寻找下一份明媚的阳光。
曾经有名读者问过我:“柒柒,假如失去的东西有一天回来了,你还会要他么?”
我知道她所指的是什么,却只回应了她一段话。
我说:“曾经我丢过衣服上的一颗扣子,我找了好久,然而并没有找到。等我找到那颗扣子的时候,我已经换了衣服。”
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,我在春天的时候等你归来,可你来时已经是寒冬,你终究不是我所需要的人。
时间久了就会明白,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谁真正离不开谁,只有谁不珍惜谁。无论是朋友还是爱人,只不过是一转身,就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。
有时候,人也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。也许他并没有多喜欢你,可你却总是忽视这个事实,去费尽心思对他好。直到他不需要你了,把你推到很远的地方去,你才会幡然醒悟。
也是到了后来,你才明白,任何一段感情的结束。都意味着曾有一方爱的不够深刻,甚至是不懂珍惜。
能够分开的两个人,就都是错的人。错的人,就不应该再重新在一起。
很多感情都是这样,由甜蜜开场,再由苦涩散场,你甚至于还没有来得及了解他的所有,他就已经转身迫不及待的投入了另一个人的怀抱。
从一开始的怦然心动,小鹿乱撞,到如今的分道扬镳,各自一方。
默默挂念,长时间的牵肠挂肚,伤害到的永远只是你一个人。对一段已经逝去的感情,最好的做法就是一别两宽,各自欢喜。
天涯陌路,再也不见,大概才是最美好的结局。
看到过这样一句话:“本以为春风十里不如你,结果等到落雪靡靡孤影寂寂,鼓起勇气一个人走时,才发现那时的春风、夏月、秋霜、冬雪都美好过你。”
爱情就是这样,你总以为他是你的全部,为他蒙住了去发现更多美好事物的双眼。当失去彼此后,一度以为痛苦令人无法承受。
但当你真的走过那一段暗无天日的时光后,你才会发现,更美好的东西比比皆是。
就在身边,就在眼前。
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叫做: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”
你所有的失去,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回来,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想要认真生活的人。
也许这一条路上,有人来,也有人离开。也许你们有过无比美好的回忆,但当回忆变成说书人,被困住的就是那个不肯放手的人。
你可以为一个离开你的人遗憾懊恼一阵子,但萎靡过后,还是要轻装上阵,重新上路。
有些路会有人陪你走,但也有些路,注定只能一个人走,越是这种时候,你就越是要打起精神来和那些伤神的往事做对抗。
一段关系、一段感情,出现隔阂甚至是背道而驰之后,就注定没办法再回到当初了。
与其消耗当下的时间与过去纠缠,不如不念旧,不回头的人。
已经不属于你的东西,就放下吧,再喜欢,也不要回头了。
要相信,一切都是注定的,上天之所以让你失去,正是因为不适合。而属于你的,早晚会在恰当的时机,合适的地方,来到你身边
再喜欢也别回头了,余生那么长,再也不为难自己了,好么?
来源: 阅读吧 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本文链接:http://yd.visualsir.com/post/25.html
本文标签: